[本站 行业] 近年来,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政策法规环境持续完善,技术加速迭代,产业应用快速普及。面对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全球机遇,各国纷纷加快战略部署,通过发布政策顶层规划、制订/修订相关法规、鼓励技术研发、支持道路测试示范及运营项目等,推动产业落地。当前,国内已经搭建完善的政策体系,全面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以及与智能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城市等的融合发展与生态构建。
8月1日,2022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科技周、第九届国际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年会(CICV2022)在北京亦庄召开。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秘书长、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副主任公维洁女士在本次大会上发布了《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评估工作报告》。
以下为发言实录(精编):
过去的几年中,由工信部、公安部、交通部支持建设17个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各个测试示范区都在积极开展封闭场地建设,强化软硬件部署和开放道路测试各项工作,有力地支撑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
开放道路建设和测试示范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已有接近30个省市发布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牌照,总体已有1000多张牌照,各地开放道路超过6000公里,测试里程超过1000万公里,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好的包括封闭场地和开放道路协同的智能网联汽车测试评价验证体系。我们可以看到北京测试区、上海测试区、广州测试区等等,不管是在开放里程、测试里程、发放牌照数量都是位列前茅的。
示范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既包括对乘用车的Robotaxi这种AVP场景,也包括对客车的场景、干线物流的货车场景,包括封闭测试区的特殊应用场景等等,都已经开展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我们看到测试示范政策不断地向无人化、商业化发展,前期更重要的是技术测试示范,现在越来越多地往产业落地发展。
车路协同也是不断发展,从前期的互联互通去往产业化推进和智能化、网联化的融合探索,全国的测试示范区已经建立的基础设施超过4000套,5G基站开通超过185万,各个测试区都有开展包括基础地图、云控平台的探索,车企也已经推出CV2X量产车型,产业发展正处在车路加速协同双向奔赴这样的阶段。
各地正在积极出台政策法规试点,比较突出的就是北京示范区的政策先行区,深圳人大刚公布的深圳经济特区、智能网联汽车管理条例都是从不同的测试区对智能网联汽车的政策法规进行积极探索。我们也看到各地积极开展标准试点示范,服务高质量的发展,北京示范区已经发布车路云网图安全服务测试示范应用标准体系,上海也成立了智能网联汽车及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虽然各个测试区都已经形成长足的发展,但目前依然存在一些问题:测试互认数据共享有待加强,车路协同虽然已有长足的发展,但车等路、路等车的现象仍然存在,测试场景仍然需要扩大,需要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撑,急需进一步提高测试评价能力,支撑产品准入等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2021年,由工信部牵头成立ICV2035推进组,希望系统化推进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工作,由学会和联盟牵头其中的测试应用组,其中一个重点任务就是推动测试结果互认和数据共享。
过去的几年,学会和联盟也是连续发布测试区的共享互认倡议和互认推进路线图,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互认的发展。
我们也梳理测试互认面临的问题,主要就是两方面:测试标准的统一和测试能力的统一。按照这两个问题,我们就来推动这项工作。其实2021年7月,三部委继续发布《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管理规范》,然后在上一版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八大通用检测项目,随后出台的国标《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功能场地实验方法》进一步把八大通用测试项目细化为三十二个试验项目,标准就已经实现了统一,下一步就是评价各个测试区的测试能力。在工信部、装备一司和公安部、交通管理局的支持下,学会和联盟联合行业搭建包括场地建设、测试能力、运营管理这样的评价体系,针对现有的国家测试区进行测试评价,最终有八家作为优秀单位胜出。在这里我也要特地跟大家强调一下,这次的测试是重点针对场地测试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在做测试互认的时候是各家企业要在场地测试通过以后才能领取道路测试的牌照,其实互认就是A城市认可B城市的第三方机构提供的封闭场地测试的报告,我们这次也是重点评估第三方机构在做封闭场地的测试能力。
举个例子,广州测试区开放道路测试做得非常有效,不管是政策、场景还是现在无人化等等探索都做得非常好,但广州测试区并没有一个封闭测试场地,所以就直接放弃了这次评估,一直都是认其它测试区的封闭场地测试结果,其实这就是我们对测试互认希望达到的目标。
依据这个结果,我们进一步制成测试结果互认,对评估优秀的测试区纳入互认范围。我们非常希望其它测试区认可优秀测试区出具的结果,不再重复进行相同项目的测试,未来还会动态更新评估体系。刚才讲的是国家测试区,要把更多地方测试区纳入评估范围,而且根据技术发展不断丰富这样的测试区评估体系,组织测试区之间进行经验交流,引导测试区共用封闭测试场的测试资源,共建测试标准,实现互联互通,避免无序竞争,建设大而全、小而全的测试基地。
刚才讲过进一步丰富测试互认的范围和测试评估体系,我们这次的评估更多的是针对场地测试,未来对场地测试更像一个实验室的评价,未来会有国家认证认可的机构对其进一步规范。开放道路的测试、虚拟仿真测试,未来能不能互认?我们也在联合行业针对仿真测试去做标准、数据、工具、平台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未来不同的测试区、第三方测试机构甚至不同的车企和研发企业出具的仿真结果能够实现互认。我们对道路测试也是积极梳理,包括开放道路分级、测试驾驶员、路测基础设施的建设标准和数据的传输等等,未来希望推动开放道路结果的进一步互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