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 行业] “将无人驾驶带进现实”,这是轻舟智航三年前成立时所制定的终极目标。
在这一目标的引领下,面对火热、快速的自动驾驶赛道,轻舟智航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方法论,同时在这套方法论的基础上还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同行业其他公司的发展路径。
在与轻舟智航创始人、CEO于骞的交流中,“效率”是一个频繁提到的词汇。不管是方法论,还是发展路径的制定,亦或者产品的打造,始终都能看到“效率”的影子。以前,人们总感觉无人驾驶还很遥远,但轻舟智航正在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让这一愿景变得触手可及。
“择高处立、向宽处行是轻舟对于‘将无人驾驶带进现实’实现路径的思考和总结,体现了技术和商业化并重的发展思路。轻舟将与产业伙伴密切合作,不断探索适合中国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的道路,通过一个商业闭环推动更大的商业闭环,早日实现我们的终极目标。”于骞说的很自信。
黄金拐点已到来
“自动驾驶产业正迎来发展的黄金拐点,政策法规愈加友好、技术算法越发强大、传感器和计算在向车规级方向靠拢、行业拥护者越来越多。”于骞表示。
正是基于对行业这样的预判,轻舟智航在5月18日举办了自己的品牌升级日,并和盘托出了自己接下来的发展战略以及产品路线。
正如于骞所说,2021年确实是自动驾驶快速推进的一年。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政府层面都在出台一系列的创新政策工作。北京开放了全国首个自动驾驶出行服务商业化试点;深圳尝试地方立法在智能网联汽车准入管理、事故责任认定等领域开展探索;广州启动智能网联汽车与人类驾驶汽车混行试点等。
在这样良好的政策环境下,自动驾驶出租车、公交车、无人配送车等自动驾驶车辆开始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年轻的轻舟智航也携手重庆移动、希迪智驾、腾讯等合作伙伴,在重庆两江新区协同创新区推出了全国首个针对山地城市交通场景的5G无人驾驶小巴车队。
去年年底,轻舟智航更是联合东风悦享在Sharing Bus车型的前装量产、定制开发、优化迭代等领域展开长期深度合作,在Sharing Bus车型的前装量产、定制开发、优化迭代等领域开展长期深度合作,首批落地50辆无人驾驶车Sharing Bus。
与此同时,于骞也从技术角度阐述了自动驾驶黄金拐点的到来。于骞说,“不管是传感器,还是算力平台,随着技术上突破,其能力都在显著提升,同时成本也在大幅下降。从早期概念的展示到现在能够看到并且开始在各地大力推广的实际产品,都为自动驾驶进入‘快车道’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趋势。”
就在不久前,轻舟智航获颁了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智能网联客运巴士测试牌照,并全面接入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2.0车路协同场景应用。无人小巴“龙舟ONE”在北京市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正式启动常态化测试,未来将在地铁、办公楼宇之间为市民提供安全、便捷的客运接驳服务。
1万元的量产成本是如何做到的
为了实现自动驾驶的广泛落地,轻舟智航5月18日发布了第四代量产车规级自动驾驶方案DBQ V4。这是一套融合了轻舟行业领先的全栈自研的自动驾驶软硬件技术的超高性价比方案,只需10%的成本即可实现99%的L4能力,量产成本低至1万元人民币。
这一数字到底有多诱人,看几组数据就一目了然了。百度官方曾公开表示,作为一款可投入规模化运营的无人车,Apollo Moon成本为48万元,是行业 L4 级自动驾驶车型平均成本的三分之一。元戎启行宣称L4级别自动驾驶整套系统的硬件成本在1万美元左右。
轻舟智航是如何做到1万元人民币成本的呢?
于骞表示:“DBQ V4这个方案完全为量产而升,从传感器、计算平台,到整体的开发方式都是完全自动驾驶。基于此,我们提出了一个可配置方案。因为不同的乘用车有自己的产品定位,有不同的消费者群。”
在此次DBQ V4方案中,轻舟智航推出了标配版、加强版和旗舰版。当然,这几个只是参考方案,最终方案还得与主机厂客户商谈敲定。
“我们的参考配置并不是建议去堆料、堆大量硬件设备。实际上更多是能够在相对比较有限的资源下更好地提供更加安全、更加顺畅的驾驶体验。这一点是我们始终坚持的理念。”于骞说道。
旗舰版是一个完全可以实现L4自动驾驶的方案。而其他集中方案则是在一种可选配置上用一个更低的成本来实现绝大主机厂的需求,但是可以在特定的场景中实现L4级别的自动驾驶。“随着整个量产规模的扩大,我们的这个创新能力效率不断提升。”于骞补充道。
在他看来,整体的成本就是要能够进入到普通老百姓都能够接受的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是实现大范围的普及。这是行业发展的趋势,也需要行业来共同努力。
据了解,DBQ V4具有精确、无盲区的感知能力和很强的场景适应性。其支持1-5个激光雷达、0-4个盲区雷达、6个毫米波雷达、12个感知摄像头,实现360度无盲区、无死角的感知能力,且左右互为冗余。
通过先进的软件算法,DBQ V4在面对不同光线条件和车辆运动状态下,均具备稳定的感知性能。与此同时,DBQ V4还定制了红绿灯识别相机,可不受环境光干扰,精准识别红绿灯形状及颜色。
两条路径齐下手 无人驾驶触手可及?
DBQ V4只是轻舟智航横向上的一条路径,旨在让自动驾驶前装量产实现规模化落地。在纵向上则是深入公开道路的L4级别自动驾驶能力,提升城市交通的出行效率。
这其中就包括Robobus和Robotaxi,可以在某些特定场景实现完全自动驾驶。同时这也能让大家看到完全的无人驾驶是可以实现的。而且轻舟智航在Robobus领域已经深耕了三年,属于这一领域的领跑者。
而至于为何率先布局Robobus,轻舟智航也有着自己的考虑。“Robobus和Robotaxi并没有本质区别。但相比来说,Robobus的活动区域更小一些,速度相对慢一些,这样就比Robotaxi能更快地实现商业闭环。”于骞解释道。
在他看来,尤其在中国市场,轨道交通非常发达,整个出行效率有很大的提升。但从轨道交通下来以后,短途出行体验并不是特别好。而Robobus非常适合这个市场环境,来解决人口基数大、人口密度高的问题。通过这种短途出行、多人出行的方式来提高整体效率。
当然,轻舟智航在Robotaxi的布局上也在不断推进。日前,轻舟智航与T3出行签署战略合作,联合启动Robotaxi公开运营,以技术+生态驱动的模式扩大无人驾驶的商业化落地,为用户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的无人驾驶服务,未来将首先在苏州落地。
于骞也坦然说道,相对来讲这些场景有一定限制,不会普及在一个大范围内。比如说一个城市的范围,相对来说只是在有限区域内实现完全自动驾驶。
纵向上的技术深耕、横向上的广泛落地,这正是轻舟智航实现“将无人驾驶带进现实”愿景的两大驱动引擎。于骞表示:“面对这样的时代机遇,轻舟致力于在纵向技术深度和横向场景宽度两个方向上持续投入,始终坚持技术和商业化并重的发展思路,推动高级别自动驾驶技术在广泛的场景中不断落地。”
目标越接近,困难越增加。从一开始,轻舟智航的目的就是让无人驾驶快速落地,两条路径双管齐下,无疑是最务实、最折中的一种做法。与其等待自动驾驶技术上的完善,倒不如让其在落地应用中自我完善。让我们一起期待轻舟智航下一阶段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