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 资讯] 近日,《上海市停车行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出炉,明确扩大增量、盘活存量“两条腿”走路,根据不同区域发展特征,差异化、精细化满足市民停车需求。
一、扩大增量 探索停车新技术
“十三五”时期,上海全市小客车泊位总数增长约80%。根据《规划》,“十四五”期末,全市小客车泊位数较“十三五”期末增长约21%,增速明显放缓。
究其原因,还是空间资源的有限性。“在大型城市,停车泊位的需求不可能无限满足。”上海市道路运输管理局四级调研员梁华军说,“十四五”期间,上海停车行业将进入发展新阶段,坚持总量控制与适度供给,以差异化、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尽可能弥合供需的差距。
以老旧小区为例,“十四五”期间,要结合“美丽家园”建设以及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通过调整内部绿化、道路及平面布局等方式,挖潜改建、扩建停车设施。《规划》要求,促进老旧小区停车设施建设,旧住房拆除重建项目更新改造后,配建的机动车停车位数量原则上不得低于原有水平,鼓励新建地下停车库,并应按照现行标准配建机动车停车位。
一些原本不曾被关注的点位也能叠加停车场功能,比如公园绿地、民防设施、学校操场、交通枢纽、无法独立开发的土地、高压线地下空间、既有未利用空间等地上地下空间,通过政策的突破和创新,有潜力实现新建设施的落地。
“为了实现有限空间的最大化利用,上海也在推进新型停车技术的落地。”据介绍,今年市内首个“沉井式”停车场有望在静安区建设。该项目已进入方案论证阶段,计划配合新建公园绿地同步建设,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地下车位有300个。
《规划》提出,至“十四五”期末,上海预期利用垂直盾构(VSM)、停车机器人(AGV)以及其他智能停车新设备或新技术,具备技术先进性并发挥明显成效的示范性新型智能机械车库项目数量达到20个。
二、盘活存量 开放停车“大门”
扩大增量的空间有限,盘活存量则是缓解停车难的“第二条腿”。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增共享泊位3.13万个,平均利用率在70%左右。根据《规划》,至“十四五”期末,停车共享泊位数量保持上涨的同时,平均利用率将达到80%。
“停车泊位的利用率仍有提升空间。”上海市道路运输管理局三级主任科员李炜妍说,主要原因在于三方面:停车距离、费用以及开放时间。对于小区居民来说,共享泊位在300米内、价钱与小区停车费持平比较容易接受,超出这个范围就会影响接受度,这就需要与属地相关主体进一步沟通协商。“开放时间也很重要。一些商场营业时间与居民上下班时间不太匹配,办公楼相对来说更能满足需求。”
不仅如此,仍有不少停车场(库)的大门有待打开,而这需要相配套的激励措施,吸引相关市场主体参与。
《规划》中提出,“十四五”期间,上海将“进一步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也就是说,经营性停车场(库)的价格干预将进一步降低,更多则交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
“这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在周边路网容量恒定的情况下,利用市场化手段有效调控出行停车需求,倡导形成‘自备车位、理性购车、合理用车、有序停车’的车辆拥有和使用理念。另一方面,赋予市场主体更大的自主权,激发他们参与停车建设与运营的积极性,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梁华军说。
三、智慧停车 满足差异化需求
以往,停车行业要解决的是有车位可停,“十四五”期间,则进一步强调停得好。
差异化、精细化施策是核心思路。《规划》指出,要动态调整优化道路停车泊位设置方案,实行总量调控、精细管理,设置分时段、限时长等不同类型的道路停车泊位。
在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大背景下,上海还将积极推进智慧停车场(库)建设。《规划》提出,综合利用高位视频、地磁设备等智能感知设备,在全市收费道路停车场分级建设智慧道路停车场,推进实施“视频监管、人工巡查、限时停放、超时处罚”的智能化管理模式,以及“短停优惠、长停累计、电子缴付、征信管理”的差异化收费模式。
据了解,上海首个示范性智慧道路停车场已在浦东新区张杨路(浦明路―滨江路)试点运营。至2025年底,示范性智慧停车场(库)和示范性智慧道路停车场数量均要达到100个以上。(编译/本站 邢月阳)